-
全國夏量已收獲小麥6500萬畝 進度約兩成
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,5月下旬以來天氣晴好,夏糧主要作物小麥由南向北梯次進入集中收獲期,各主產省份相繼開鐮收割。截至5月28日16時,全國已收獲小麥6500萬畝,收獲進度約兩成,其中四川麥收進入尾聲,湖北收獲進度過九成、河南過三成、安徽過兩成。當日投入聯合收割機18萬臺,單日機收面積超過900萬畝,全國“三夏”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全面展開。
了解詳情 -
德清段跨阜溪鋼便橋搭建成功,“湖杭鐵路”快馬加鞭搶工期
德清段跨阜溪鋼便橋搭建成功,“湖杭鐵路”快馬加鞭搶工期。5月28日上午,位于浙江德清縣洛社鎮境內長341米寬8米的跨阜溪鋼便橋搭建成功。這為機械、物質運輸創造了便利條件,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。
了解詳情 -
18萬臺!全國“三夏”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全面展開
農業農村部要求,各地精心組織“三夏”機械化生產,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農機跨區作業這場硬仗,努力實現夏糧由“豐收在望”轉化為“豐收到手”、將秋糧播在豐產期,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、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。
了解詳情 -
青島全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,助力工業發展
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、開創青島制造新局面,是青島的重要目標。利用工業互聯網這種整合資源、整合產業的平臺,青島不僅要重構工業,還要帶動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芯片、傳感器等新興產業發展,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,實現高質量發展。疫情期間,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,企業能迅速調整供應鏈,及早轉產、復產;即便很多員工無法返崗,智能互聯工廠也能正常運轉,按時完成訂單任務;設備維護不會受到交通管制影響,遠程診斷基本..
了解詳情 -
2022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將超6000億
未來三年,亦莊將發展成一座重“質”之城。昨天,北京經開區發布《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(2020年-2022年)》及《關于加快四大主導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》。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張繼紅表示,到2022年,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將突破6000億元。每年百億支持高精尖產業落地
了解詳情 -
4月份工業企業利潤狀況顯著改善
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數據顯示,1—4月份,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597.9億元,同比下降27.4%,降幅比1—3月份收窄9.3個百分點。4月份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781.4億元,同比下降4.3%,降幅比3月份大幅收窄30.6個百分點。
了解詳情 -
科技創新推動煤炭行業轉型升級、安全開采
煤礦安全生產話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。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教授何滿潮接受人民網視頻連線專訪,圍繞當前我國煤炭開采行業發展的現狀、如何加強國家千米礦井本質上實現安全開采等話題,進行了交流與分享。
了解詳情 -
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,讓農民對豐收更有信心
“芒種”未到,麥已黃。在中原河南,8000多萬畝小麥陸續迎來收獲期,麥香飄蕩、麥浪滾滾,洋溢著豐收的喜悅,拉開了2020年全國豐收的序幕。冬小麥是夏糧的主體,也是每年我國農民收獲的頭一茬糧食。今年全國夏糧生產遭遇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,但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、一手抓農業生產,戰“疫”、生產兩不誤,在特殊年景再次迎來豐收,牢牢地把中國人的“飯碗”端在自己的手里。
了解詳情 -
東雷高速挺起脊梁,高科技助力高速建設
登上東雷高速通明海特大橋,舉目遠眺,大橋如同巨龍蜿蜒在通明海上,特別是兩座121米高的“A”型橋塔高聳入云,彰顯了大型建筑的壯美。而在橋面,數十名工人正頂著烈日進行橋梁防撞護欄施工,焊光四濺,機械轟鳴,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。
了解詳情 -
農機機械智能化,打開“三農”發展新空間
春插大忙季節,剛從外地回到新干縣的大豐優質稻合作社理事長沈軍根打開手機APP,名下10多臺農機所處的位置、運行軌跡一目了然。打開電腦,溫室大棚監控系統傳感器實時采集的現場溫度、濕度和光照等信息一應俱全,輕點鼠標,管理近百畝農作物的智能灌溉系統開始工作。
了解詳情 -
全球產業鏈“失序”,工業生產將如何復興?
就目前而言,產業鏈“去中國化”并不是一個經濟的選擇,因為中國是全球工業部門最全、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,本次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產生了斷裂風險,在這種情況下,產業鏈越全,受到的影響越小,這反而凸顯了中國產業鏈的安全性和優勢。如果哪個國家想要在產業鏈上“去中國化”,是非常不明智的。
了解詳情 -
打造規模化無人農場,需要更多的高科技裝備輔助
隨著機器人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,農業踏上了一條科技化、智能化的發展道路。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注意到,現代農業受到多位兩會代表委員的關注。其中,全國政協委員、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提交了3份提案,涉及大力發展海外農業、打造無人農場,完善建筑機器人政策標準體系以及職教扶貧等領域。
了解詳情